对于中国企业来说,当下的环境可称之为“残酷”。疫情的反复、中美贸易战等诸多问题为经商环境带来了太多的变数。这种环境影响是直接传达到职场上的每一个人的。业务压力骤然变大,能力需求日新月异,企业和职场人都陷入了提升竞争力的困局。此时企业教练的概念进入了人们的眼帘。
企业教练发源于80年代后期的美国,时值美国从工业社会转型到知识型社会的年代,以传统的工作模式无法解决企业遇到的新问题,以AT&T、GE为代表的职业经理人,借用体育教练的概念,开发出企业教练的概念,它代表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、技术和顾问流派。企业教练通过影响和改变人使企业的管理过程更加顺畅,它能够深入挖掘骨干员工的成长潜能,助力管理者开发更为多元的方法、方式,使其带领团队不断变革。例如通过开展业务教练项目,在一定时间内,通过教育、支持、训练等动作,可以快速打造具备熟练掌握业务知识与技能的优秀员工。事实证明,企业教练能为组织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。根据国际权威机构欧洲公众人事管理调查显示:企业教练对企业业绩的提升在30%以上,培训和教练技术相结合可以是绩效提高88%。曾经带领通用电气取得市场资本增长30多倍的杰克·韦尔奇也曾说过:“我只想做一名企业教练”。平心而论,教练技术全面引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,在整个企业培训服务市场中还处于相对边缘的早期状态。虽然目前世界500强中有过半的企业采用了教练管理技术,全球知名企业都在推行教练文化。但是欧美企业从中获得的回报,是凝聚了知识型社会十几年的管理智慧的成果。而中国的培训市场,还没有建立起相关的成熟生态。行业认知不统一、业务规范缺标准、服务经验有待沉淀……企业教练在中国的培训市场上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。更甚者,市场上还出现了教练概念被滥用的情况,严重恶化了教练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环境。不过,虽然存在缺教练、缺体系等困难,中国企业对教练技术的探索依然展现出了巨大的热情。尤其是线上化、数字化的企业教练,越加得到中国企业的青睐。基于此,《中欧商业评论》对中国企业教练进行调研与分析,希望通过对行业不同侧面了解,推动中国企业教练成长与成熟,希望对于促进中国企业教练生态的形成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