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,尤其是以培训的形式展开。为提升新生代学员的参与度,培训师们施展浑身解数,采取了破冰游戏、沙盘模拟、剧本杀、游戏化闯关等多种学习互动形式。而让人想不到的是,培训和脱口秀也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,让00后们的学习旅程趣味性加倍。
主题 | 培训+脱口秀,如何让培训课程实用有趣
脱口秀是一个舶来品,分为美式和英式。不同于一般中国观众对脱口秀的理解——脱口秀代表一种表演形式,事实上,脱口秀是一种节目形式,是一种谈话类的节目,由观众和嘉宾围绕着主持人的一个社会性的话题来展开讨论,有点像崔永元的《实话实说》节目。中国观众所认知的脱口秀其实是Standup
Comedy,即一个人的表演,这种表演形式有着很独特的艺术风格:回到企业培训话题,培训人现在面对的最大群体就是90后,很多代际理论都总结了这个群体的特征,而脱口秀能在年轻人中火起来,与脱口秀本身的风格特征有很大的关系。从90后的群体画像来看,真实、兴趣驱动、崇拜大神、渴望认同、信息节奏快等等,脱口秀可以说十分合他们的口味。基于此,可以总结出脱口秀对培训的一点启发,那就是可以围绕着“真实、快节奏和价值输出,最终产生共鸣”这一点进行培训课程的开发;而且,脱口秀展现出来的这些特征已经是进行内容制造的很好的参照。
确定培训主题是开展培训项目的第一项工作,问题是“脱口秀式的培训”该怎样确立主题,是否有可以考虑的成熟路径;在主题确立的基础上内容该如何生产,既然要做“脱口秀式”的价值输出,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做到吸引人,进而产生共鸣。想要做好以上两点工作,同样可以借鉴脱口秀内容的制作方法:
负面情绪是一种真实的感受,但培训人需要洞察情绪背后的问题,负面情绪是否代表了一种员工困惑,这个疑惑严重性有多大,是否需要立即动手去解决。
让人不舒服地方,可能就是培训需求,想要更好地进行洞察,可以对接受到的情绪进行如下的判断:1. 可能性。如果情绪是真实的,说明的确存在一些问题,那么就有建立培训主题的可能。2. 必要性。判断培训主题是否具有普遍性,有一定的群众呼声而且没有人讲,那就很有必要性去开发一门相关的培训课程。3. 可行性。最后一步是对自我能力的判断,即判断这个很有必要性做的培训主题,是否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。综上所述,培训主题的要诀是贴近被培训人工作生活,它既是感兴趣的话题,又包含目前焦虑的问题,此外培训人还要衡量工作是否可以展开。
脱口秀式的培训内容在于价值观的呈现,做此类内容原本就存在一定的风险,做不好容易出现南辕北辙的局面,还不如规规矩矩地做常规培训;同时,不要自以为是,在能力支撑的范围内进行创作,不然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。
在进行内容创作时,培训人可以将以下几个关键点当做创作的原则:价值观呈现的目的,是找到跟你想法一致的人一起探讨,而不是去改变尽可能多人的思想观念;
一致的价值观才能带来期待的效果,使培训取得一定的效果;相悖的价值观,戏谑的方式不仅不能达成培训效果,更有可能给被培训人带来伤害;
追求幽默的方式有很多,如反差、转折、埋梗等,需要注意是你讲的东西不能脱离受众,最好是讲的内容能让大家心领神会,只是结论出乎意料。
上述创作的原则还是比较笼统的,培训人可以根据企业的性质、文化、环境等客观因素进行更为细致的规定。在创作原则的规范下,培训人可以进行内容上的创作,具体可以参考脱口秀编剧的工作流程——确立主题、实例收集、表达方式。创作能与学员同频共振的内容,关键在对真实热门事件的素材积累,以及如何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进行呈现。关于素材的积累,培训人可以使用的工具有很多,比如抖音、B站、小红书等热门的、时尚的APP上,有很多年轻人关注的热点话题;比如奇葩说、脱口秀大会等热门综艺,能提供很多新鲜的表达形式。

就一般脱口秀内容的形式来讲,为了串联起不同的段子模块使内容连贯,又得保证整体内容聚焦、不跑题,一般会使用“小情境”“大情境”的创作方式。小情境是一个个的内容片段,基本就是日常的积累与创作的段子,主要关注的是如何与“价值观”连接;大情境就是组织稿,需要把一个个独立的段子串联在一起,与观众进行互动,增强内容的流畅性以及关联度。除了内容框架会影响讲师的讲课节奏,讲师还需要根据学员现场的反应,及时调整节奏,否则讲课又回到了“照本宣科”的状态。一个讲师的节奏感,即在时间线上对信息量松紧的整体把控能力,目的在于吸引学员的注意力,对学员的观察和预测进行引领。脱口秀编剧在解决这个问题上,有固定的工作模式:- 引领:让观众进入设计好的环节中,调动情绪或营造环境;
- 重建:在碰撞中形成认知的重建,输出价值,表达核心内容;
借鉴这种逻辑,讲师在培养教学节奏的时候也可以如下进行设计: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,讲师可以多结合逐字稿和主持稿两种工具。前者能让输出的内容紧凑,后者能提升培训的整体性与流畅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