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成为95后眼中的大神?先戒掉8个管理行为(附PPT下载)

Z世代进入职场,对企业管理者来说,是喜忧参半:一方面乐于看到思维跳跃、敢打敢拼的新新力量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;另一方面又困惑于面对新生代的管理难题。95后真的是“烫手的山芋”吗?实际上是你的管理方式该升级了!
主题 | Z世代进入职场,管理者要如何沟通和管理
分享 | 程国辉(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客座教授)

许多企业管理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,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是最优的?尤其是面对95后员工,如何进行沟通和管理?实际上,管理是没有定式的,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而能否修炼成为优秀的管理者,认知很关键。
认知是人们在生活和职场当中的底层思维逻辑。认知的形成来自三个阶段,首先通过学习实现知识的扩展;接着在思考和践行中达到认知升级;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能力的提升。对事物的认知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。
管理者的来源和能力要求
管理者的四大来源
1. 旱地拔葱
指被上级提拔为管理者的业务能手或技术骨干,我们绝大部分管理者都是以这个形式走上管理岗位的。虽然这类管理者身上具备管理优势和潜能,但他们的思维方式、工作方法需要发生迁移,去完成认知转化和角色定位。
2.平地漂移
平地漂移指轮岗,有些大企业会采取轮岗的形式锻炼员工的能力。
3. 神兵天将
神兵天将指外招职业经理人。在招聘职业经理人时,一般遵循三个原则:人品、学习力、候选人对应部门岗位能力的匹配要求。
4. 无中生有
有些大型国企、央企安排优化范围内人员,在第三方经营单位开展新型业务,由集团给予业务和利润上的支持。
不同管理层级的能力要求
基于管理者的来源我们发现,管理者失败的因素有很多,常见的原因是管理者不能或不愿适应新职位的需要而发展,需要在未来的工作当中有所思考和改变。
下图可见,不同管理层级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占比,基层人员所需专业能力大于思维能力,而高管层级人员的思维与概念能力占比最大。

新生代如何管理和沟通
许多管理者苦恼于95后新生代不好管理,不同于70、80后,95后工作不再为了养家糊口,他们更加独立自我,常常一言不合就辞职。对于Z世代员工,管理者要更多地给予人性的理解,加强人文关怀。
知识型95后员工最不喜欢的八种管理行为
1.对待下属不公平
增加资源分配与激励的透明度;
充分沟通,避免信息误解导致不公平现象;
遇到问题主动倾听下属的想法。
2.工作安排不合理
安排任务时考虑员工喜好;
关注员工性格因素,做到知人善用;
注意工作安排中的人、事、物的平衡;
体现多劳多得的价值观;
尽可能减少临时性工作的安排。
3.不关注员工感受
破解思路:中基层管理者要避免高高在上,要多关注员工感受。
4.情绪化地批评员工
区分是能力还是态度问题,能力问题用辅导,态度问题用非情绪化的批评教育;
制定清晰的团队制度。
5.不认可员工成果
尊重员工的想法,用欣赏的眼光对人、严格的态度对事;
善于发现员工取得的进步;
尊重员工的劳动,关注员工的付出;
让员工意识到你看到了他们的工作成果。
6.过度关注细节
破解思路:对细节的关注要掌握度,避免成为95后眼中的“唐僧领导”。
7. 不辅导下属成长
对管理者开展《情景化岗位教练》培训;
基于不同岗位梳理关键任务,并萃取岗位知识形成辅导手册;
基于员工不同阶段设计辅导计划;
在周例会中融入辅导的因素;
基于工作复杂度及员工准备度灵活运用辅导策略。
8.形象不佳
注意着装、肢体语言、谈吐,适当加入时尚要素。
新生代赋能管理七要素

冲突软化:控制情绪。中立客观地沟通,不要忽略员工的要求; 权威淡化:认可成绩。放下身段,关注下属的成长; 边界强化:建立规矩。建立管理的红线,强化边界感。
管理者的六做到
推荐阅读